71年前的1948年5月,新华社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: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民主党派和社会贤达赶紧聚在一起,讨论怎么召开人民代表大会,成立民主联合政府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这是要定国运的大事!就在这条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时,远在那里的冯玉祥激动得睡不着觉,第一时间跳出来表态支持,表明“我马上回来参加新政协!”但事情真的就像看似顺利的新闻通稿那样简单吗?冯玉祥的命运又为何在归国途中戛然而止?一连串的人生剧本,隐藏着什么我们难以想象的波澜?今天,就带大家一起扒一扒这出“历史大片”的台前幕后。
历史就像一锅沸水,表面看着平静,锅底却早已翻江倒海。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,绝不是“好朋友携手前进”那样简单。有人说他是革命的先锋,有人却批他是“倒戈将军”;他一会儿跟着共产党搞合作,一会儿掉头投奔国民党的蒋介石,有时候还转身搞联合抗战。这样的人,让人又爱又恨,也让不少吃瓜群众把历史理解成了连续剧。早年冯玉祥一门心思找靠山,谁强他就靠谁,耳熟能详的一句话,“谁的力量大,我们就和谁合作。”说白了,就是看风向行事。更讽刺的是,在1927年清党风潮里,他表面上对共产党人“礼送出境”,背地里压根没少下死手。可是你别急着给他打上“墙头草”标签,冯玉祥的故事可没这么死板。后来,抗战爆发,他又与共产党联合对敌,难道又是“投机”之举?这些反转戏码背后,究竟是信仰还是利益?答案远不止黑白分明这么简单。
一说到冯玉祥,大家会想到什么?军阀、倒戈、霹雳手段,还是真心搞民主的“新民先觉”?他的两次与中共的合作,一个比一个折腾。大革命时期,双方刚开始还能“和和气气”,共同的目标把他们绑在一起。可时间一长,理想和地位的差距摆出来,谁也不顺眼谁。冯玉祥为军饷头疼,南京的蒋介石又有大金库撑腰,于是“靠山”顺理成章换了人。可惜好景不长,清党大火烧到自家门口,无论是“请君出境”还是端掉武装分子,冯玉祥最终还是没保住地盘。
中原大战后,冯玉祥兵败失势,眼看就要退出历史舞台。可谁能想到,抗日的机会又让他杀了个回马枪。他瞅准了共产党这支力量日益壮大,另一边又希望借苏联的关系壮胆,于是“你有兵我有关系”,双方又一拍即合。老百姓怎么看?有人嘴上说:“冯将军厉害,这么折腾还能爬起来!”有人背后嘀咕:“又换队了,不知道这次能跟谁到底?”而共产党这边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:扩大影响、发展华北武装。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,百姓最关心的也不是谁和谁合作,而是明天能不能安稳过日子。历史总是在这种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里走向新一轮交锋。
表面上看,冯玉祥和我党的第二次合作似乎比第一次靠得更紧密,但谁真信了谁?双方面和气,背后谁心里没点算盘?一边是冯玉祥想东山再起,找靠山重整声名,一边是共产党希望借冯玉祥的资历和人脉打开华北的新局面。蒋介石这边可不是吃素的,用瓦解、分化、破坏这些老路数,硬生生把这“联合抗战”的局面搅成了一锅粥。结果只过了没多久,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没能坚持下去,冯玉祥又一次“打回原形”,彻底丢掉了军权。这时候,有人拍手称快说,“他早就该被淘汰”,还有人不服气,“冯玉祥有骨气,最起码抗战到底!”这种争议成为那个时代最让人困惑的烙印。在表面的平静中,冯玉祥的生涯走到低谷,他与共产党的合作戛然而止。历史仿佛停顿了一下,整个中国风雨欲来,所有人的命运都在悄悄转弯。
可外人很少看到的是,冯玉祥的“低谷”年代,他开始认真思考,一个国家真正需要什么?他写出《建国问答204问》,主张政治自由、计划经济,提出人民免于恐惧和匮乏。这样一个军人,转变成为民主建国的鼓手,到底是“赶时髦”,还是历经沧桑的觉醒?这个问题,直到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。有人夸他觉醒,有人说他看破红尘,也有人用“墙头草”身份嗤之以鼻。没有人真正了解,冯玉祥的心思到底多复杂。
就在众声喧哗中,冯玉祥的人生来了个大反转。抗战胜利后,他高调发表民主建国主张,成为新中国呼声中的“鹤立鸡群”。不光嘴上说说,他还身体力行表态支持毛主席赴重庆谈判。那年八月,毛主席一行落地重庆,冯玉祥因故没能亲自去接,只好派夫人李德全到机场。表面是客套,实则是对毛主席的极致敬重。没过几天,毛主席、周恩来、王若飞亲自上门拜访,这场“老革命”的深夜畅谈,就在重庆上演一场浓墨重彩的大戏。
宴会当天,冯玉祥破天荒准备烟酒,专门派人做湖南菜,就是怕毛主席吃不惯。连多年来陪冯玉祥参加宴会的张治中都惊讶:“冯公,这还是第一次!”席间众人谈笑风生,畅谈从大革命走到抗战,再聊到未来新中国的蓝图。席间冯玉祥敬酒,毛主席却坚持“大家一齐饮”。冯玉祥这个一辈子不喝酒的人,也破例倒满酒杯,一口喝光,一口气倒了几十年革命路的沉浮。
送走毛主席后,冯玉祥激情难抑,当夜写诗自饮。不只是他一人兴奋,助手们都争着从门缝里看“毛主席真容”,夫人李德全更是感慨:“毛先生精神多好,那双大眼睛,咧嘴一笑,透着坚定自信!”在和国民党对峙最紧张的重庆,冯玉祥挺身而出保护毛主席,为“反对内战,要求民主”站台。这一切,让外界对冯玉祥的看法彻底大变,哪还像个“投机军阀”?他成了新中国“朋友圈”的显眼角色,成为历史的一道分水岭。
就在大家以为一切拨云见日的时候,更大的危机悄然逼近。1948年初,民主党派呼声越来越高,人民政协即将召开。冯玉祥表示要回国支持新政府,似乎又要成为历史主角。可天有不测风云,他在穿越苏联归国途中不幸遇难,命运之船说翻就翻。这场意外,像凭空落下的铁闸,隔断了他即将书写的新篇章。当时社会舆论众说纷纭,有人扼腕叹息:“英雄迟暮,竟折于归途!”也有人提出阴谋论,把事故和大国政治拉扯在一起。这更让中国民主力量元气大伤,也让无数追求变革的人们陷入深深迷茫。
冯玉祥的离世,令毛主席扼腕叹息。专门联名致电民革、冯夫人,邀请她赴会新政协,还两次亲自题写挽联,这种待遇前无古人。可新政协前景并非一片坦途。旧势力还在虎视眈眈,各种分歧和幕后较量愈演愈烈。有人渲染“历史大势所趋”,但现实是,各方立场更加割裂,和解的希望看似越来越渺茫。在这样的局面下,冯玉祥的离开,更像是给本来就脆弱的国家前途,又添了一层阴影。
今天回头看历史,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。如果谁把冯玉祥当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,说他从头到尾一心为国,未免有些玄乎。他年轻时的确“墙头草”作风明显,身段转得比小品演员还溜,遇强则近,遇弱则远,主张哪边风大往哪靠。要说他和共产党“肝胆相照”,那纯属夸大;可说冯玉祥从头到尾“毫无立场”,也太小瞧了人的觉悟。一个“倒戈将军”,偏偏能挺身成为民主建国号召者,说他追风口投机,有点刻薄;说他觉醒变革,也近乎理想化。
仔细想想,谁又能保证自己一生不变,谁没有临阵倒戈“再就业”的时候?人不是圣人,环境风向转了,难免有“左一枪右一枪”的时刻。说冯玉祥一生都在“选边站”,这话不能全信,毕竟时代本身就充满未知。他最难得的,是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间隙,还能及时调整、敢于反思,至少最后关头,他做到了“站到人民一边”。所以说,有时候盲目夸英雄,是对历史的最大不公。谁站在台上都难免左右为难,何况冯玉祥?
你说冯玉祥到底是顺应潮流的“机会主义者”,还是跌跌撞撞最终站到了历史人心的那一边?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,但不管怎么评论,人这一生究竟要几次“站队转身”?欢迎留言,说说你心里的那杆秤,咱们一起掰扯掰扯,“投机”到底是不是时代的另一种智慧?
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,间群策略,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