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年前我第一次读到以色列“大以色列”口号时,脑海里率先浮现的是那种历史翻页的轰鸣,仿佛有人在不停敲响某个警钟。谁都知道以色列身处中东这个“火药桶”,但它的扩张步伐和战略野心真的像在打游戏一样一路升级。就在前不久,以色列对卡塔尔的袭击消息炸得全球一片哗然,随即有媒体猜测下一个目标可能会是土耳其。这种说法一出,大家的舆论场就像炸了锅,似乎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。
我不禁想以色列真敢动土耳其吗?直觉告诉我,这话多半只是头条需要的噱头。毕竟两国并没有直接短兵相接的交锋史。好比邻居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你家玻璃,但你却没有真正报复,大家历来还是点到为止。翻开真实的历史和最近的互动记录,这层“安全感”就不那么牢靠了。以色列接连敢对北约盟友卡塔尔发动袭击,美国居然没有大动作去反制,这样的情形,给了土耳其一个冷静的提醒靠北约未必真安全。这说起来就像你一直以为有大哥罩你,突然发现大哥其实只会遥控你家的游戏机,真遇到事情帮不上忙。
有些观点会把希望寄托在北约的“防护罩”上。北约宪章规定,只要一国遭遇袭击,其它成员必须集体响应。这听起来和我们小时候结拜兄弟“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”一样义气。但现实老是让人有点失望。马斯里这位以色列学者曾说过“今天是卡塔尔,明天就是土耳其”,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鲁宾也提醒,北约身份不一定能护得住土耳其。事实是,美国没有公开为卡塔尔撑腰,土耳其也难保北约会为它血拼。就像打篮球,人多不一定就有默契,比赛真到关键时刻,可能只有自己站在罚球线。
有人迂回反击说以色列和土耳其经济有依存关系,不会傻到让两国彻底翻脸。伦敦国王学院的克里格也认同经济纽带可以减少风险。没错,两国在 2022 年贸易额高达 70 亿美元,互有输赢,好比邻村的瓜农每年要靠村头的小贩给销路。但经济利益其实就像一把双刃剑。一旦核心战略利益发生冲突,再好的经济关系也会被迅速打碎。以色列眼下摆出的“大以色列”理念是要做地区老大,土耳其推行“蓝色家园战略”,想左右地中海安全格局,两者其实就是硬碰硬。以色列已经多次对伊朗、叙利亚等国展开军事行动,目标就是稳住自己的地盘。如果土耳其在叙利亚、地中海再插一脚,经济纽带很有可能被剪断,这场博弈的本质始终是“谁说了算”。
又有声音觉得以色列最近在加沙、也门、叙利亚搞得焦头烂额,哪有空再去碰土耳其?这种说法有点像你看见朋友手里同时拎着四五个蛋还敢跳格子,却没意识到人家其实在练平衡术。以色列最近几周就像忙碌的超市理货员,左手打价签,右手搬货,脚下踢着箱子。加沙战事正酣时,它还同时对也门胡塞武装、叙利亚据点甚至突尼斯船队出手。表面看是分身乏术,实际上是多点撒网,目的是让任何潜在冲突对手都翻不过身。土耳其这边在叙利亚的存在直接与以色列要“分裂地区势力”的安全观冲突。以色列如果不亲自出马,也会选择通过间接手段,比如支持某些地方武装、搞点经济制裁,让土耳其暗中吃瘪,毕竟硬碰硬实在风险太大。
你可能会觉得两边舌战得再猛烈,也只是嘴上较劲而已。其实我以前也这么想,可现实往往爱给人补上一记重拳。以色列媒体这半年明里暗里把土耳其描绘成头号威胁,连土耳其在叙利亚想建立军事基地的计划都成了以色列轰炸的目标。土耳其早就暂停了与以色列的经贸合作,彼此关系急转直下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,这就像两个原本合作开小卖部的人,突然你一脚踹了柜门,我一把拔掉网线,嘴巴再厉害也掩盖不了利益上的动真格。双方围绕叙利亚问题针锋相对,一个坚持“中央权力”,一个主张“地区分裂”,根本没有调和余地。外交场合的强硬表态只是表面现象,利益的碰撞正默默升级。
归根结底,土耳其是否会成为以色列的下一个目标,不来自一两个新闻头条的猛料,而是看双方的战略核心是否能找到妥协点。全面军事冲突可能性不高,但以色列通过秘密行动、网络战、代理人等灰色玩法给土耳其制造麻烦的机会却极大。北约身份和经济纽带能够拖一时,却无法化解根深蒂固的战略分歧。这场较量,不光是两个国家间的博弈,更是中东地区主导权的再分配。夹在美国态度、周边国家利益和自身安全之间,这盘棋局实实在在考验每一方的耐心和智慧。从你家楼下小区到地中海深处,这种灰色地带的角力或许才是未来的常态。
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,间群策略,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