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雁来,玄鸟归,群鸟养羞。
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白露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,酷热已去,天气转凉,是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提到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这正是“阴气渐重,寒生露凝”的节气。白露时节,气温下降,空气湿冷,昼夜温差大,此时患感冒的人也明显增多。
养生有道
白露润燥 养肺为先
秋季在五脏中与肺相应,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。白露时节,正值自然界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。气候转换之际,人体易受“秋燥”侵袭,常见咽干舌燥、唇肤干燥、大便干结等津液亏损之症,也更容易引发咳嗽、鼻塞等呼吸道不适。此时养生,应以“防燥润肺、滋阴保暖”为核心,同时注意健脾益胃,增强脾胃运化之功,才能更好地适应节气转换,提升正气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推荐项目|熏香加湿,营造微环境
依中医理论,芳香之气具有芳香化浊、宣畅气机的功效。建议使用加湿器或香薰机,在水中加入数滴雪松、乳香等具有润肺功效的精油;或于锅中慢煮柑橘皮、苹果皮,取自然之材。此举不仅可增加空气湿度,以缓解秋燥伤肺所致的口鼻、肌肤干燥,其散发的水汽与天然芳香分子更能愉悦心情、安神定志,达到润燥敛肺、调畅情志的双重养生之效。
饮食有节
润燥生津 少辛多酸
燥邪当令,最易耗伤人体津液。中医认为,白露时节乃肺金所主,饮食当以“滋阴润燥”为要。依“白色入肺”之理,可多食山药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等白色食物以养肺润肺。同时,适当进食酸味果蔬,如乌梅、山楂、葡萄等,以助收敛肺气,防止气耗散。日常宜多进汤羹粥品,如百合小米粥、银耳雪梨羹,最能生津养胃,滋肺阴而润燥。当忌羊肉、辣椒、花椒等大温大热、辛散刺激之品,以免助燥伤阴,化热生火。此外,白露是秋冬进补的重要过渡。此时“贴秋膘”,既可弥补苦夏之虚耗,又能为抵御寒冬蓄积能量。然需谨记“秋补宜平”,切忌骤然大补、滋腻厚味,应以甘润平和、健脾益气之品缓缓调养,方为养生上策。
推荐饮食|银耳雪梨羹
银耳半朵 ;雪梨1个;冰糖20-30克;枸杞10粒;干百合10克 (润肺安神);红枣3-5颗 (健脾养血)。
将泡发1-2小时处理好的银耳和未削皮的雪梨放入锅中,加入足量冷水(水量约是银耳的4-5倍)。
大火煮开后,转为小火(或最小火),慢炖30-40分钟。银耳胶质出来后,加入雪梨块、冰糖和可选的红枣/百合。继续小火炖煮20-30分钟,直至雪梨变得半透明、软嫩。
关火前5分钟,加入洗净的枸杞。搅拌均匀,焖一会儿即可盛出享用。
起居有常
御寒敛阳 顺应秋收
“形寒饮冷则伤肺”,白露之后,夜愈凉而昼犹温,乃一年中昼夜温差显著之时。此时阳气渐敛,阴气始生,养生起居贵在“顺应秋收,御寒养敛”。老者、幼童及体弱者,尤须注意早晚添衣,护住颈项、腰腹与关节,以防风寒之邪乘虚而入,损伤肺卫之气。日常起居宜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睡以助阳气收敛、涵养阴精;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,缓解秋日倦怠乏力之感。如此,方能神志安宁,以缓秋刑。
推荐项目|适度秋冻
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是古人顺应时令的养生智慧,但至白露节气,秋冻应有度,不可过度。此时昼夜温差显著,寒邪易从体表入侵。所谓秋冻,应以感到“周身微凉”为宜,切不可至“寒战、喷嚏”的地步,否则便为过度秋冻。中国自古便有“白露身不露”之训,强调自此需慎避风寒。尤须注意腹部、后背、颈椎、关节及双脚等重要部位,切忌裸露受寒,以免阳气受损,引发不适。
锻炼有术
正身旋脊式
白露八月节,运主太阴四气,时配足阳明胃燥金。根据这一特点,白露锻炼特别推荐明代署名铁峰居士所撰的《保生心鉴》中的白露节气坐功导引法。
动作详解:每天1-5点丑寅时,盘腿正坐,两手按在膝关节上,转头,左右推引,拉伸足阳明胃经。每侧各做3-5次,然后叩齿、吐纳、咽液。
可以治疗风气留滞腰背经络,洒洒振寒,善伸,数欠,或恶人与火,闻水声则惊,狂疟、汗出、鼽衄、口㖞、唇胗、颈肿、喉痹不能言,颜黑、呕、呵欠,狂欲上登而歌,弃衣而走。
防治有法
润燥敛阳 健脾固表
白露时节,露凝而白,暑气尽退,秋燥渐盛,昼夜温差显著,人体阳气开始收敛,燥邪易伤肺津,凉气易侵脾胃。常见咽干鼻燥、皮肤皲裂、干咳少痰、大便干结、易感风寒等症。此时养生宜遵循“润燥护津、健脾益肺、敛阳固表”之则,推荐以下三穴,助你安度秋凉:
1. 太渊穴:手太阴肺经之原穴,位于腕前区,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,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。用拇指指腹轻柔按压太渊穴3-5分钟,可润肺生津、宣肺利咽,缓解秋燥所致的干咳、咽喉干痛、气短乏力。
2.足三里穴:足阳明胃经合穴,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。用艾条温灸或拇指按压足三里穴10-15分钟,能健脾益气、燥湿和中,增强脾胃运化,预防凉气入腹引起的腹泻、纳呆。
3.风门穴:足太阳膀胱经要穴,位于背部,第二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处。掌心搓热后揉按风门穴5-8分钟,可疏风散寒、固护卫阳,改善秋季易感风寒、鼻塞流涕、肩背发凉等症状。
“白露凝秋色,玄鸟归南乡”,此时天高气肃,燥凉并存。常按太渊润肺金,艾灸足三里培土生金,揉压风门固表御寒,可使津液如露敛藏,阳气若秋收蓄。顺应白露“燥盛阳敛”之机,以穴位为枢,外御凉燥、内润肺脾,于阴阳转换中持守一身平和,静待桂月秋深。
▌本文来源:成都中医药大学、针灸防治老年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视频制作: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(四川教育电视台) 图片来源:大家中医APP、央视新闻
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,间群策略,配资安全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